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赛先生》隆重推荐并首发《知识分子》《赛先生》专栏作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先生的新作《格致丹青》。该书精心搜集、选取大量美术作品,详加考察图画中与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相关的事件、人物,打开科学如何从古希腊起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直至今日的历史画卷。 

    《格致丹青》以中国视角解读世界文明,独创“图像证史”跨学科方法,以美术作品重构科学史脉络,填补国内科学文化类图书空白,开创科学人文写作新范式。正如学人刘青峰、金观涛所说,该书开启了观念和图像结合的科学史研究。 

     本书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助,同时入选赛先生原创科普图书创作资助计划

刘青峰 金观涛|撰文

2023年年尾,深圳气温骤降,据说是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我们打开刘钝新书《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目录,看到最后一章标题“谁在‘科学的春天’里”,暖意春风扑面而来。虽然刘钝说他是以“当一回福尔摩斯”的好玩心态,来考证大型油画《科学的春天》中数十位科学家“谁是谁”,但我们要说,不需考证,他和我们都在画中。就在那个1978年唤醒中国大陆万象更新的“科学的春天”,我们与刘钝同时进入了中国科学院。

丁一林《科学的春天》(2006-2009),现藏中国美术馆

45年过去了,刘钝的科学史研究,从中国数学史、明清之际中国对西方现代科技冲击的反应,拓展到跨文化的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近几年,刘钝连续推出的“左图右史”系列文章,现在以“格致丹青”为主标题结集成书。该书精心搜集、选取大量美术作品,详加考察图画中与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相关的事件、人物,打开科学如何从古希腊起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直至今日的历史画卷。

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史比较冷僻,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认为它与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及当今世界人类遭遇的种种挑战会有什么关系,然而,40多年前却不是这样。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科学史曾经是中国人心灵开放的重要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科技落后原因的讨论会。“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这一李约瑟问题引起了举国讨论,紧接着,科学哲学、证伪主义、开放社会相继成为学界追逐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李约瑟问题转化为“现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刘钝编辑了中国学者研究李约瑟问题的文集。2003年,刘钝与同事们创办了《科学文化评论》双月刊并任主编。2005年,在废科举百年之际,他邀请我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了关键词“科学”取代“格致”的研究报告。我们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前后,与刘钝先后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北京、深圳多次见面,议论科学史研究及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一书,开启了观念和图像结合的科学史研究。书中多篇文章可以启发读者从科学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来思考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其中涉及井士剑的油画《参观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内容,引起了我们很大兴趣。我们早就与有才气、有创意的老井相熟,这幅画是以 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为题材,那是一次对英国和蒸汽机引领世界经济的工业革命成果的大检阅,也是英国向世界展示其强大国力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老井这幅画的中心位置,有水晶宫,这个可容纳数十万人的巨大建筑物,是在海德公园内用5000多根钢铁梁柱、90000多平方米玻璃搭建起来的博览会场馆;有蒸汽机火车头,表征人类已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还有刚满33岁的参观者马克思。

油画《参观第一届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作者:井士剑(2018)

这幅画的最右端是一位身穿清代官服、拖长辫的中国人,他是广东籍上海宝顺洋行老板徐德琼。伦敦博览会开展时,中国正处在太平天国起事前夕,英、法挑头的列强诸国正酝酿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并没有指派官员去伦敦参加万国博览会。若不是徐德琼的商船那时刚好泊在泰晤士河岸,而此前他为了便于做生意捐得一个小官,也不会被英政府安排作为东方大国的代表出席规模空前的开幕式,而他的“荣记湖丝”还获得博览会颁发的奖章。此书中另有一幅维多利亚女王接见徐德琼的版画。画中,几个英国王室成员好奇地打量着徐老板两位妻妾和姻嫂裙下露出的尖尖小脚。

维多利亚女王接见徐德琼的版画,原载《伦敦新闻画报》1851年8月30日第269期,作者佚名

伦敦博览会从1849年开始筹备到1851年开展,一直受到马克思的关注,他写时评、给恩格斯写信谈观感。而马克思之所以在现场,是因为1848—1849年席卷欧洲多国的革命失败,他再次流亡伦敦,从此再未回德国。马克思说这次博览会“在流亡者的生活中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他参观展览,特别注意到美国参展的左轮手枪、大型农业机械、缝衣机等,致信恩格斯说,“美国人在工业博览会上得了头奖”,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工业与经济中心。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欧洲革命低潮时,对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早在博览会筹备阶段,马克思在时评中就做出预测和评论,“或许将来在一次博览会上,资产者不再作为这种生产力的所有者出现,而仅仅作为这种生产力的导游者出现”;“在1849 年,当整个大陆还醉心于革命的时候,英国资产阶级就以令人赞赏的冷静宣布举办这个博览会”,并说“现代大工业以这种集中的力量到处打破民族的藩篱,逐渐消除生产、社会关系、每个民族的民族性方面的地方性特点”。

但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似乎无法预测的新问题。前两天,《自然》杂志公布2023年十大科技人物,把非人的ChatGPT与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列。一年前横空出世的ChatGPT,展现出人类与AI的全新互动方式,成为世界性话题热点。人们将其比喻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瓦特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甚至有人暗示ChatGPT可能会产生自主“意识”,担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威胁人类。如果人工智能有意识,那么,建立在个人自主之上的现代社会将往何处去?当人们用蒸汽机将人类从农业社会带入工业化社会来类比GPT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人类早已失去当年的自信。历史上,瓦特蒸汽机带动工业革命,人们对其工作原理一清二楚。而现在人们对自己创造出来的GPT,却没有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这就带来科学和哲学都不能回答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如有可能会在什么时候涌现出自主意识?我们要问,AI 真的可能有意识吗?如果我们对 GPT 的原理尚未能理解清楚,任何盲目的乐观和恐惧都是没有根据的。

为什么科学技术会成为当代人焦虑的根源?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革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与重大科学理论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有了令人眩目的进展。但是,至今科学尚不能回答生命是什么,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意识。今天,人们之所以对科技发展觉得恐惧和无奈,是因为人类已深陷在越来越细的专业和分工中,缺乏整体把握这些问题的能力。知识的专业化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盲目和迷信。

要回答科学技术往何处去的问题,必须重视理论科学史和哲学人文研究。这使我们想起一句格言:一切价值和道德的根源都在历史中。中国人不可能回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不能丧失当年敢于思考大问题的雄心。没有一个时代如同今天这样,需要回答现代科学是什么,科学技术能做到什么,科学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呼唤科学的春天。

作者简介: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讲授,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BOOK TIME

《格致丹青》

刘钝 著

赛先生阅读 出品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10月出版

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 看懂名画背后的科学秘密,艺术与科学交织的视觉史诗,重塑你的认知之旅

作者采用科学史与文化史的视角,尝试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提供一些比较新鲜的观感。叙事的主线是人类文明中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大致按时间顺序依次呈现古希腊、中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乃至当代中国的演进脉络。作者选择的画作涵盖神话、史诗、历史、考古、哲学、人生、运动、生命、疾病、身体、宗教、商业与资本、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罪恶与神圣、时间与永恒、望远镜与蒸汽机,林林总总,蔚然大观。

全书有数百幅精美插图,共18章,各章相对独立,专注一个主题、一位画家、一幅名画,或者讲述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间或也会插入一点私人的品画体验,适于对科学、历史与艺术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刘钝,《知识分子》《赛先生》专栏作者,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 

其他学者的推荐语

刘钝教授独辟蹊径的力作《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是科学史与文化史交织的华章。全书内容丰厚,行文亲切,学术性与通俗性俱佳。其以名画论科学之道,与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殊有异曲同工之妙。

——卞毓麟(天文学家,资深科普作家)

刘钝老师的《格致丹青——美术作品中的科学与文化》讲述中外“丹青”名画中“格致”(科学)的历史故事,图文并茂地将科学与艺术融于一炉,字里行间俱是博学和趣味。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22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