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创 潘颖

9月19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杨振宁教授携夫人出席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求是”奖颁奖典礼,并就当天有关科研创新的讨论主题做了一个15分钟的简短演讲。

杨振宁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提出个人的兴趣,尤其是早年的兴趣和能力常常在一个人的科研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实际上,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很有兴趣,也有很强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之所以最后没有做出重要的成果,是因为没碰到机遇。

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杨振宁为2015“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代表颁奖   赛先生摄

以下是杨振宁演讲全文,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万校长、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颁奖典礼。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15年前的2000年,“求是”也曾经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过颁奖典礼。每次到合肥来,我都发现中国科技大学有了很大变化,我想这当然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科技发展都在高速成长。求是基金会能够为中国的高速成长做一些贡献,我想这是基金会创办人查济民老先生、查太太,还有所有跟求是基金会有关的人都非常高兴的。现在我想讲一下,我关于今天讨论的主题——创新、创业的一些个人感想。

我觉得,特别是在科学研究的创新方面,个人的兴趣,尤其是早年的兴趣和能力常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我们可以先看看爱因斯坦。大家晓得,爱因斯坦是在1905年,时年26岁的时候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观念上的革命。可是为什么一个26岁的人就会做这件事呢?经过研究,我觉得他不是26岁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他是还在念书的时候,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给他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夫人写信的时候,就讲到:我对电动力学非常有兴趣。而电动力学就是后来在狭义相对论里做出革命性的领域。这证明,爱因斯坦早在念书的时候,就对他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再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1953年,生物学取得了一个世纪性的重大进展,那就是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做出的工作,克里克是研究晶体结构的专家。那时,他们两人注意到,必须要研究DNA分子的结构。如果你看过沃森的《The Double Helix》(编者注:书名中译《双螺旋》,沃森在此书中详细介绍了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全过程),你就会知道他们对这件事是多么地有兴趣。当时有好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是特别专注的,这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道理。

我再举一个例子。二十世纪数学界出了一个大成就,就是陈省身教授在194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把高斯-邦尼(Gauss-Bonnet)定理扩充到了四度空间。高斯-邦尼定理19世纪就有了,但局限在二维空间。陈先生生前再三讲,他对这个定理很有兴趣,早在巴黎做博士后的时候,就产生了兴趣。等他回到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年轻教授,他还继续保持着对这方面工作的兴趣。他用新的技术把两维的高斯-邦尼定理的证明简化了,为他后来做出国际性的重要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他在1943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去访问,有一个法国大数学家,叫做Andre weil,给他看了一个一百多页的文章,那个文章就是把高斯-邦尼定理扩充到了四度空间,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步。可是这个文章非常难懂,非常复杂,所以搞了一百多页。而陈先生本来就对二维空间的证明有新的更简单的想法,因此他一看见这篇100多页的文章,就产生了关键想法,他懂了怎么推广。所以几个礼拜之内,他写出一篇7页的文章,奠定了整体微分几何学,后者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数学领域,对代数、几何、分析、拓扑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他的整体微分几何学就起源于他的这篇7页的文章,而这7页的文章起源于他早就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

我也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规范场,就是我1954年在美国跟一个年轻的博士后米尔斯(Mills)合写的文章。为什么我们要写那篇文章呢?我在西南联大做硕士研究生以及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对两个东西特别有兴趣,其中一个是对称。当时已经有一个大数学家外尔(Hermann Weyl)在1929年写了一篇文章,最先讨论了规范场,可是这个规范场虽然很漂亮但没什么用,所以多半人对它没有兴趣,而我对这个很漂亮但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很有兴趣。后来到了1954年,我做研究生的时候,这个兴趣就起了作用,米尔斯跟我把这个外尔不太有用的规范理论推广了一下,后来成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要跟年轻的各位同学讲,做科研成功,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当然单有兴趣和能力还是不够的。实际上,有很大兴趣,有很好能力,可是并没有做出重要工作的做科学研究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还要有机遇。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刚才所说的那些例子都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初期对电动力学发生了兴趣,恰巧这个问题是当时一个困扰人的地方,恰巧他也有能力和兴趣来做这个问题,所以这三点聚在一起,他就成功了。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也是,他们有兴趣有能力,而恰巧当时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晶体结构达到了成熟的地步,所以这个机遇就造成他们后来取得大成功的结果。

这些故事我想是值得大家讨论的。而怎么发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以及这些兴趣能力是不是处在当时有最好发展机遇的领域里,我想是没有人能够给任何人做出建议的。谢谢!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也可以返回主页点击屏幕下方子菜单获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达赛先生微博。谢谢!

关于我们
▃▃▃▃▃▃▃▃▃▃▃▃▃▃▃▃▃▃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主办,全球范围内邀请顶尖科学家轮值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14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