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为什么有些人先天消瘦且难以增重。这种先天消瘦体质的成因研究,为了解体重控制的生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Ute Eberle | 撰文

李璐 | 翻译

李研 | 校译

在体重教练Bella Barnes与新的咨询客户见面前,她已经能预料到她们会说什么了。这些女性生来被体重问题困扰,但她们不是想减肥,而是想增重。

她的客户们因太瘦而饱受折磨。“我上周签约了一位客户,她穿的紧身裤里放了假臀垫。”住在大不列颠的Barnes说。“最近我还有另一位客户,夏天时会同时穿三条紧身裤,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丰满一点。”

这些女性属于一个被广泛忽视的人群。当全世界的焦点都落在超十亿的肥胖人群时,有一些人被遗忘在了体重表的另一端:他们骨瘦如柴,痛苦万分,却并不希望如此。据研究人员估计,体质消瘦的人士约占1.9%,仅在美国就有约650万。

体质消瘦的人往往吃得和同龄人一样多,也不怎么运动。但是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18.5,有时甚至低至14,相当于身高五英尺(约152厘米)的人仅重72磅(约32.66千克),而且他们并不容易增重。

“这真成了一个谜。”最近在《营养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的作者写道。他们表示,体质消瘦挑战了我们“对能量守恒和新陈代谢的传统认知”。此外,对体质偏瘦的研究也不足:至今针对体质消瘦人群的临床研究不到50项,而与增重相关的研究却数以千计。

最近,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天生消瘦个体的身体有何不同。科学家希望揭开代谢方面的奥秘,来帮助体质消瘦的人增重。这项研究或许还能帮助超重人群减肥,因为体质消瘦似乎是肥胖的“镜像模型” Mélina Bailly指出。她是近期发表在《营养学年鉴》综述论文的合著者,也是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代谢研究实验室(AME2P)的生理学研究员。

遗传与代谢因素 

早在1933年,科学文献中就记录了那些吃得很多却依然消瘦的人。几十年后,1990年的一项经典实验表明,人们在调节体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实验中,12对同卵双胞胎每周6天被喂食1000卡路里的过剩热量,相当于每天多吃一个巨无霸汉堡和一份中薯条,三个月后,受试者平均增重近18磅(约8.2千克),主要是脂肪。但个体差异显著:增重最多者达近30磅(13.6千克),最少者不足10磅(4.5千克)。后者竟可以通过某种生理机制抵消约60%的过剩能量。

该实验还发现,每对双胞胎间体重的改变是双胞胎内部的三倍,这表明基因在增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他研究证实,体质消瘦的人群大多会“抵抗”体重增加,在摄入高脂肪食物时尤为明显。即使他们在暴饮暴食后长胖,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很快又会变为原本的体重。

图1:在经历阶段性过量进食后,人体通常会出现体重回落。但如图所示,个体对过量进食的反应程度以及回归"正常"体重的速度均存在差异。(“Ad libitum” 指实验中参与者可自由选择食物的阶段。)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的想法契合。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的身体预先存在体重的“设定点”或“设定范围”,身体会不断试图恢复到这一水平。这也是大多数通过节食减肥的人很难维持体重的原因之一,他们的新陈代谢会减慢,会消耗更少的卡路里,从而使体重更容易回升,尤其是停止严格控制饮食之后。(但这个系统是有一定灵活性的,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腰围会逐渐增加。)

瘦子羞辱 

像肥胖者一样,体质消瘦的人也会受到羞辱。瘦削的男性常被认为没有男性气概,瘦削的女性被认为没有线条感。甚至会被怀疑隐藏自己饮食失调的问题。“他们在街上会被指指点点。”哥本哈根大学做基础代谢研究的博士后Jens Lund说,“他们甚至不敢在家庭聚餐后去洗手间,因为怕被人怀疑去催吐,像得了暴食症一样。”

Barnes本人也曾受到“瘦子羞辱”,虽然客观上她并不属于体质消瘦的一类人,但家人经常评价她的身材,却忽视她的痛苦。“我曾感觉自己无法谈论这件事。”她说,“人们会说‘那算什么事’或者‘拿走我的肉吧’。”

体质消瘦的人热量都去哪儿了?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排除法。

图2:研究人员发现,身体消耗卡路里的方式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产热是燃烧卡路里生成热量的代谢过程)

2021年的一项元分析让人惊喜。当 Bailly和同事汇总瘦人的身体成分数据时,他们发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体质消瘦的人全身脂肪含量竟接近正常水平。Bailly指出,“体重如此之低但脂肪含量正常,这非同寻常。”

研究发现体质消瘦的人似乎是肌肉量不足,他们的肌肉纤维比正常体重的人平均少约20%且骨密度也偏低。

这意味着易瘦体质的人会有健康风险。尽管缺乏充足的研究,但Bailly怀疑随着年龄增长,特别瘦弱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可能更高,肌肉量不足也可能导致日常活动(如开启瓶盖搬运东西更加吃力。

这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在患病期间的蛋白质储备将更为匮乏,此论文合著者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代谢研究实验室生理学研究员Julien Verney说。

除身体成分的差异外,研究人员推测体质消瘦人群会“浪费”热量。例如一些研究显示虽然瘦人运动量少,但他们更容易坐立不安。

他们也可能会排泄出更多热量。虽然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针对瘦人的研究,但有些人能够通过粪便(也有小部分尿液)排出的热量可达摄入量的10%。,而其他人只排出2%。在一项研究中,一位女性每天排泄200卡路里,相当于半瓶汽水的热量。

体质消瘦人群的其他代谢特征仍有待发现。Bailly说:“我们最近发现了一些线索可能表明他们的脂肪组织代谢活性更高。这很令人惊讶。”其他研究已显示,天生就很瘦的人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一种可以消耗热量产生体温的组织。

为了找到更精确的答案,Lund计划在哥本哈根大学展开一项住院研究。该研究将使用代谢舱来追踪体质消瘦者的能量摄入、能量消耗以及一切能量流失途径,其中包括粪便、尿液和呼出的气体。自2020年以来,Lund的团队已经收集了一批自述天生体瘦的丹麦人的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库。

正如1990年的双胞胎研究所揭示的,遗传在体质消瘦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74%极瘦人群的亲戚也十分瘦削。当研究人员识别变异基因时,他们意识到很多如FTO、MC4R、FAIM2的基因也与肥胖相关。虽然他们还不了解具体情况,但科学家们怀疑体质消瘦人群体内与能量生产相关的基因有独特的活动模式。

其中备受关注的基因是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当科学家敲除小鼠的ALK基因,然后喂高脂肪的食品时,即便是遗传了肥胖基因的小鼠也很难增重。ALK基因可能通过大脑释放出影响脂肪细胞燃烧能量速度的信号。

图3:遗传因素在天生体瘦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正逐步识别相关基因。在小鼠实验中,删除其中某个名为Alk的基因后,即使喂食高脂肪饮食,实验鼠仍能抵抗体重增加。

了解这些遗传机制,不仅仅是或为不快乐的消瘦者和肥胖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Lund说,“如果能弄清是什么使他们难以超重,那么无论这种机制如何,你都能使其变为一种药物。”他指出,“人体内有太多我们甚至都无法获知的信号分子。”人们梦想着,寻找到类似最新型肥胖药物的变革性突破口。

当研究人员寻找生物学线索时,Bella Barnes在独自应对体重增加过程的复杂性。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不断试错,她通过将力量训练和谨慎、有意识控制的饮食结合起来,逐渐增重约40磅。起初如果没有达到每日的热量目标,她会随便吃点饼干或者其他任何可以补足热量的食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学会了更均衡的饮食方法。她说:“并不是所有卡路里都是一样的。你要吃的是天然食品,而且要吃很多。”

如今,Barnes已经指导过一百多名女性增重,并在TikTok上拥有大量粉丝。她对自己锻炼出的强健体魄感到自豪。

也许再多五磅(约2.27千克),她补充说,“那会让我最快乐。”

作者简介:

Ute Eberle,一位常驻巴尔的摩的科学记者。她曾为《Knowable Magazine》撰写过关于臭虫、奶酪以及土壤声音的报道。

原文标题The other end of the weight spectrum: Very thin people,2025年9月3日发表于Knowable Magazine,《赛先生》获授权翻译并发布。

原文链接:

https://knowablemagazine.org/content/article/health-disease/2025/physiology-of-constitutional-thinness 

版权声明:

本文授权翻译自Annual Reviews 旗下杂志 Knowable Magazine。Annual Reviews是一家致力于向科研工作者们提供高度概括、综合信息的非营利性机构,且专注于出版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s官方中文微信公众号已经上线,欢迎关注。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202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