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假如有诺奖得主捧出一份“秘笈”,手把手教你如何斩获诺奖,想必一定有人觉得如获至宝。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之邀,英国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Sir Richard John Roberts就分享了他精心总结的“获奖之道”。不过,也有人对Roberts夺得诺奖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该奖与其贡献并不相称,所以对于他说的得奖诀窍是否要听,应是各人自己的选择。

 

 

Sir Richard John Roberts

 

作者 | Sir Richard John Roberts

翻译 | 陈靖

校译 | 陈晓雪

 

众多学生、年轻教师甚至资深教员对诺贝尔奖的倾慕之情令人惊叹。不知为何,他们认为只要做好科研事业的规划,最后就有可能摘下这众人仰慕的桂冠。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我既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有可能握有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那么将此秘密分享给他们,便能极大提高他们成功的机率。

 

很不幸,我要开始泼冷水了。为了夺得诺奖,你们要遵循的方法只有一条,我将其总结在“规则一”里面。当然,还有其他规则或许会有所帮助,抑或没有什么帮助,但至少可博大家一乐。

 

 

1

 

不要抱着获奖的目的从事科研事业

 

不要抱有希望,甚至想都不要想。只要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到最好就足够了。提出一些好问题,并且使用创新的方法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探索意料之外的发现,这些发现可能会向人们展现大自然令人意想不到的部分。如果你的研究事业很成功,你会取得很多发现,幸福地度过一生。运气够好的话,你能拥有重大发现,甚至赢得一两项大奖。但是,只有当你运气爆棚的时候,才会有赢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诺贝尔奖,就是这么难以捉摸。

 

 

2

 

心怀实验偶尔失败的期望

 

一般来说,实验失败主要有两种原因。很经常发生的一种是,你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没有提前考虑周全而搞砸了。或许更经常发生的是,因为你在混合试剂的时候不够细心而犯错了(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们,是不是往试管里吐口水了,还是最近在给试管贴标签的时候发短信)。有时候,他们进行分析的时候不够细心(你会不会把温度计放颠倒了?我曾经目睹一位医科学生这样做过。后来他的名字出现在了为我诊治的医生名单里,即使我快死了,也不会让他给我治疗的)。只要能在试验设计和执行时认真仔细,这类问题是最容易避免的。如果实验还是失败,那就不停重复实验!但是,实验失败更有趣的一个原因是,自然试图告诉你,你所做实验的原理是错误的。这就意味着,该领域的法则是错误的(经常是这种情况)。如果你够幸运,正如我一样,在法则大错特错的时候,你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一探究竟。真够幸运的话,你就能误打误撞取得重大发现,赢得大奖。

 

 

3

 

与其他科学家合作,但不要超过两个人

 

合作是科研事业中很重要的一个优点,也让科研变得富有乐趣。背景各异的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解决一个问题,这常常是取得突破的关键。然而,如果你认为自己距离一项重大发现不远了,那么要永远铭记,一项诺贝尔奖最多只能授予三个人。要对合作者精挑细选!但是说真的,不要重蹈一些人的覆辙,把一个可能极有价值的合作者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4

 

要提高获胜机率,请确保认真挑选家人

 

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子女,继其先辈,同样赢得诺奖,还有四对夫妻也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Marie Curie)和她的丈夫皮埃尔(Pierre)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女儿伊雷娜·居里(Irene Curie)和其丈夫弗里德里克·约里奥(Frederic Joliot)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Carl and Gerty Cori)获得1947年诺贝尔医学奖;阿尔瓦·米达尔(Alva Myrdal)和阿方索·罗伯斯(Alfonso Robles)获得1942年诺贝尔和平奖;劳伦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其父亲威廉(William)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其父亚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则获得了1959年诺贝尔医学奖;奥格·玻尔(Aage Bohr)和其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分别获得1975年和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他父子得奖者有:瑞典人汉斯·冯·奥伊勒-谢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n)(1929年化学奖),其子乌尔夫·冯·奥伊勒(Ulf von Euler)(1970年医学奖);曼内·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1924年得奖),其子凯·西格巴恩(Kai Siegbahn)(1981年得奖),均获得物理学奖;英国人约瑟夫·约翰·汤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1906年得奖),其子乔治(1937年得奖),均获得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光辉历史上,唯一一对获奖的兄弟组合是荷兰的贾恩和尼古拉斯·丁伯根(Jan and Nikolaas Tinbergen),贾恩获得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古拉斯获得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

 

从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至今的113年里,全球人口累计至少100亿,而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一共才586位,上面这些数字就显得尤为不可思议。

 

这一规律在去年(2014年)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又有一对夫妇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

 

在产生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工作

 

很多获奖者从这一方法汲取灵感,受益颇丰。有时,仅仅是在一所产生过获奖者的机构工作都会有所裨益。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该委员会多达九位成员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包括我的偶像弗雷德·桑格(Fred Sanger),他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次是因为发明了蛋白质测序的方法,一次是因为他开拓了DNA测序领域。中间,他还发明了RNA测序的方法,但也许诺贝尔委员会无法忍受一个人得三次奖,所以就没有再颁给他。

 

 

6

 

比第五条甚至还更好,在会产生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工作

 

这一条可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你可能参与到一项能让你得奖的工作时。这一条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但找到能带给你成功、并与你分享荣耀的导师并非那么容易。执行这一策略,也就是不要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工作,而要去你认为你和他将会一起得奖的那个人的实验室。基于之前第五条中提到有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获,所以这一条能否成功仍需拭目以待。更好的情形是,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在你离开实验室自立门户时,靠自己取得的。

 

 

7

 

在运气高涨时设计并执行你最好的实验

 

一项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非正式调查将显示,大多数获奖者认为他们取得突破的最重要原因是运气。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在很多发现形成的时候,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是基于错误的构想进行的。然而,极少情况下,我们会足够幸运,不得不对我们的构想进行重大改革,这时,我们有可能取得一个真正重大的突破——那种未来可能被认为会受到诺贝尔奖青睐的突破。

 

 

8

 

从不围绕着赢得诺贝尔奖规划人生

 

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我认识几位科学家,他们对自己会得奖深信不疑,他们总是有各种计划,计划自己得奖时如何发表那不甚谦逊的致谢词、如何在记者面前夸夸其谈,以及计划获奖后到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旅行,宣讲自己如何取得重大发现。你最好不要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提名,这样在你清晨接到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时,还会得到一个真正的惊喜。事实上,为什么不干脆忘掉诺贝尔奖,专心将科研做到最好呢?如果你决定忽略这一规则,无论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应烦扰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名自己。这一做法已经是自认为应该成为获奖者的那些人惯用的招式了,有些人甚至每年将其去年发表的文献寄给诺贝尔获奖者,顺便提醒他们,应该考虑下他们的“重大”发现。这样做只会确保这些获奖者不会提名你,并且反倒有可能会让他们劝告自己的朋友不要那么做(提名你)。您能想象到,几次深夜酒吧畅饮之后,他们的对话会是什么样的吗?

 

 

9

 

永远要友好对待瑞典科学家

 

有几位获奖者因为和错误的人惹出争端而迟迟拿不到奖,因为这个错误的人要么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要么在争吵发生后成为该委员会的一员。有些人甚至可能输个彻底,需要有人翻阅档案才能找到他们(档案只保存到颁奖后50年)。这条规则遵守起来很简单,从我和瑞典人交往的经验来看,他们很友好,是优秀的科学家,容易合作,同时是极其亲切友好的酒友。

 

越早开始遵守这一条越好。当你的名字神奇地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的时候,你必须耐心等待直至最终获奖,这时你可能仍然需要随时做到这一点。比如佩顿·劳斯(Peyton Rous)不得不从1911年一直等到1966年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四年后他便去世了。

 

 

10

 

学习生物学

 

提出这一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生物学很有趣,绝不会让你感到无聊,并且它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对它知之甚少。因此,同其他学科相比,获得重大发现的机率大大提高。其次,生物学无处不在。它庞大驳杂,在它周围有诸如医药、农业、保存、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众多学科,正因如此,它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科学饶有趣味,并且很容易开拓科学新的领域。第三,与物理和化学不同的是,感谢物种进化,生物学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看似盛行的法则可能在你做实验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最后,诺贝尔奖当前有两大类会奖励给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一是生理学或医学,另一个是化学,而近一半的诺贝尔奖都颁给了生物学家。如此一来,你得奖的机率已经增加了50%。

 

 

End

 

总结

 

总而言之,“规则一”是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努力追求将自己的科研做到最好,这才是不二法门。即使是居里夫人、约翰·巴丁、弗雷德·桑格尔也需要做到这一点才能再度获奖。相比之下,只有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他那代人中最聪明的化学家之一,是投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并且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平奖)。不过,如果你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再度获奖的机率似乎要比平均水平略高一筹。

 

(原文发表于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标题“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链接:http://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4084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也可以返回主页点击屏幕下方子菜单获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达赛先生微博。谢谢!

 

关于我们

▃▃▃▃▃▃▃▃▃▃▃▃▃▃▃▃▃▃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14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