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心理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称,正义感和语言功能一样,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通过精巧设计的实验发现,至少3岁的幼儿,已经懂得使用第三方惩罚措施来伸张正义了。

王晓波/编译

人类也许是唯一能通过第三方惩罚机制维持群体合作,进而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动物。即便是我们的近亲黑猩猩,也只是在自己受害时才会抵抗报复,但当别的黑猩猩受害时却无动于衷,袖手旁观。

在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s game,一种研究公共品的经济学测试)中,一开始所有人都会为共同的增值目标而努力,但由于缺乏惩罚机制,不久即有聪明人搭便车,不做事而坐享其成。一旦有人为集体出头而惩罚搭便车者,这种现象随即销声匿迹。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崛起依赖于高度协同的复杂合作——从水利工程到阿波罗登月计划,而合作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第三方惩罚机制可否做到“奖勤罚奸”。

此前的研究发现,第三方惩罚机制在成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第三方惩罚机制是否也存在于儿童群体,一直都缺少相关的证据。最近,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第三方惩罚机制在儿童群体是否存在。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圣安德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报告称,正义感和语言功能一样,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至少3岁的幼儿,已经懂得使用第三方惩罚措施来伸张正义了。

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Katrin Riedl和同事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测试3岁和5岁儿童的正义感。两个实验中,分别有一张可以转动的圆桌,受试者可以通过控制圆桌的转动来决定一块饼干的最终位置。


图1:两个实验设置了4个场景:偷窃、不公平待遇、损失、允许后拿走。第一种情景下,扮演贼的玩偶分别偷了另外一个玩偶和受试儿童的饼干,另外一个玩偶和受试儿童受损,;第二种情景下,有个陌生人(玩偶)进来,未经所有者(扮演受害者的玩偶或受试儿童)同意,将饼干强行给了扮演贼的玩偶,扮演受害者的玩偶和受试儿童受损;第三种情景下,贼没有出现,陌生人进来转动圆桌将饼干转到洞穴(cave)区域,有人受损,无人得益。;第四种情景下,贼在取得主人的许可后将饼干拿走。左边的实验是儿童扮演第三方角色,他人受损。右边的实验中,没有第三方的参与,儿童自己受损。

实验1中,受试儿童扮演的是与由木偶扮演的贼和受害者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角色,只能顺时针转动圆桌。木偶2(扮演贼角色的木偶)将本属于木偶1(扮演受害者角色的木偶)的饼干拿走。这个时候儿童需要做出决策,是对木偶2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无动于衷,还是对其做出惩罚。如果要惩罚木偶2,儿童在目睹贼或陌生人偷走后惟一能做的是将饼干转到洞里去,而饼干一旦拉到洞穴这个位置,桌子锁住,无法继续转动。实验表明,3岁和5岁的儿童把饼干转入洞中的次数差不多。当儿童自己是直接受害者时,5岁儿童和3岁儿童在第一个场景下会更多地转动圆桌。其中,5岁儿童在第一个场景中比第二个场景中更多转动圆桌,而3岁儿童不会。3岁儿童和5岁儿童都在第三个场景下比第四个场景下更多地转桌,即两组受试儿童都会在目睹他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受损时转桌。也就是说,3岁儿童和5岁儿童都会在被偷、被不公正对待和受损等前3种情景中转动桌子,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这表明儿童更关心受害者的损失,而非加害者得到的好处或动机。

实验2中,受试儿童手握两个绳头,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圆桌,他可以把饼干归还原主而不是推入洞中。实验结果表明,受试儿童在自己受害时比他人受害时更容易把物品从贼那里拿走。同样是自己受害时,他们在被偷的情景中比同意物品被拿走后更容易拉动绳子,但他人受害时,无此区别。

最多的反应是将物品物归原主,但他们在自己受害时比他人受害时更多这样做。他们在自己被偷的情景中比他人被偷的情景中更多选择物归原主。值得注意的是,偷窃(就是小孩把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拉到自己一侧)在实验中并不常见。而且在实验2中,将物品送入洞中成为了最少发生的选项。在实验2中,3岁儿童以远多于其他选项的次数把物品物归原主,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送入洞中、给别人或偷给自己。

两个实验中,除了儿童,没有真人,受害者、陌生人和贼的角色都由实验助手操纵的几个玩偶来扮演。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儿童和贼的位置能够控制绳子,而且所有儿童都在测试开始前了解到这一情况。就是说,儿童知道受害者是不能保护自己的。


图2:儿童在各类不同情景中把物品从贼侧移至洞中的次数。A指3龄童,B指5龄童。2P指自己受害情形,3P指他人受害情形。

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暗示,学龄前儿童似乎不是因为基于威慑或报复的正义感而对他人施加惩罚,而是出于对受害者处境的关心。他们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另一个人类个体,甚至在他们显示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的年龄之前已是如此,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儿童的第三方反应很可能基于他们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已经建立的所有权规范。现有文献显示,儿童在七岁前已能对惩罚的威胁做出更合作的反应,他们甚至为了惩罚违规者而愿意付出代价。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在3岁前,人类个体已经能为别的人类个体出头,而不是像任何年龄的黑猩猩一样无动于衷。

论文报告的实验十分有趣,为进一步的人类意识发展的研究开拓了眼界,但也引出了更多的问题。受试儿童是否清楚明白真人和玩偶的区别?是否清楚明白允许拿走和被夺走的意思?实验的设计是单次博弈,受试儿童的行为不会再引来任何反应。这种情形下,见义勇为似乎顺理成章,因为在自己不会因见义勇为而安全和利益受损的情形下,维护正义秩序的本能容易得到执行。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不会因为畏惧罪犯的报复而明哲保身,袖手旁观呢?也就是说,在多次博弈实验会出现什么结果?哪些脑部区域负责正义感?私有财产的概念产生于脑的何处和何时?

另外,实验是在某中型德国城市进行的。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可以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个年龄重复这个实验,相信会有让人意料不到的结果。人们也可以测试公德心的其他方面是如何在人类个体中发育出来的,基因与文化各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有趣又重要的课题是值得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研究的。

参考文献:
Riedl K, Jensen K, Call J, et al.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hildren[J]. Current Biology, 2015, 25(13): 1731-1735.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也可以返回主页点击屏幕下方子菜单获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达赛先生微博。谢谢!

关于我们
▃▃▃▃▃▃▃▃▃▃▃▃▃▃▃▃▃▃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主办,全球范围内邀请顶尖科学家轮值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14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