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 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Youyou Tu),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奖的关键

屠呦呦的工作始于1969年,当时39岁的她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组组长加入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起扛起一项旨在防治疟疾的秘密军事科研任务(“523”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与同事们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曾有过60%~80%的抑制率。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在众多的古代文献中,发现了《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她从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她想: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在接受此前采访时,屠呦呦自述说:“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正是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获奖者成果及介绍

几千年来,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人类。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寄生虫病尤其影响着最贫穷的人群。它也阻碍了人类健康和福祉的改善。

疟疾早以为人所知。它是一种由单细胞寄生虫引起的蚊媒疾病。它可以侵入红细胞,引起发烧,甚至严重的会损坏大脑,甚至致死。世界上超过 34 亿的的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


1930年生于爱尔兰Ramelton。1952年获得都柏林大学31学院的学士学位。1957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1990年,他在默克医疗研究所工作。坎贝尔目前是德鲁大学的荣誉研究员。

 


日本籍,1935年生于日本山梨县。1968年获得东京大学药物学博士。1970年获东京理科大学的化学博士。1965年到1971年间他曾是日本北里研究所的研究员。1975年到2007年,北里大学的教授。2007年起,为北里大学的荣誉教授。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有评论提及她时,认为她属于“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原创 潘颖 马子颂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iscientists@126.com

话题:



0

推荐

赛先生

赛先生

14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文章